发布时间:2022-12-30 00:00 浏览次数:8316 来源:学生处 编辑: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65年的内蒙古体育专科学校,隶属于自治区体育局。2001年6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组建成为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办学形式为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兼办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在校学生人数为1079名。
学院核定事业编制175名,其中管理人员编制66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109名。现有在编人员14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职称31人,中级职称55人,初级职称27人。
学院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楼、公寓楼、餐厅、体操馆、摔跤馆、武术散打馆、篮球馆、网球馆、田径场、网球场、力量训练馆等配套设施和生理实验室、新闻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中心、语音室、录播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图书馆藏纸质图书84144册。
学院高职设有运动训练、民航空中安全保卫、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教育等11个专业,中职设有田径、摔跤、足球、跆拳道、网球、曲棍球等19个专项。
近年来,学院大力打造自治区体育系统“训练中心、文化中心、人才中心、科研中心、培训中心”,较为圆满地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等任务。与中航联盟、达尔罕、奥威马业等企业深度合作,大力拓宽校企合作道路,积极实施“1+X双证书”制度;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为自治区领导提供智库要报4篇,完成教育厅、社科联、体育局科研项目36项,其中《内蒙古加快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体育产业的对策研究》荣获2017年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良好奖;建设并维护内蒙古体育博物馆,编辑出版《内蒙古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体育名人录》、《体育箴言》、《记录内蒙古体育》、《改革开放内蒙古体育40年实录》、《马术运动史话》、《冰雪运动史话》等多部体育文化书籍。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继续秉承“厚德、博学、自强、竞先”的校训,致力于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科学发展,努力成为特色鲜明的高等体育职业院校。
第一部分 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我院2022届毕业生总人数179人,男生13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4.86%;女生4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5.14%;汉族毕业生10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0.90%;蒙古族毕业生6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6.31%;其他少数民族毕业生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79%。
第二部分 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调查
对已升本、已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核查。截止到2022年7月6日,参加本次核查的毕业生共计88人次,符合情况88人,核查比例100%。本次核查,并未发现有实习单位顶替就业单位、毕业去向“升学”比例失实以及“三严禁”、“四不准”等情况出现,所有数据客观准确,真实有效。
第三部分 学院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
一、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各系积极配合,就业基础有保障
1、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完善
学院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院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分管院长具体负责,推进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学生工作(就业与指导)处是学院一级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职能部门,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负责全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各系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毕业年级各专业辅导员为就业指导员,在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学生工作(就业与指导)处的业务指导下,具体负责本系毕业生就业的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全面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院目标管理体系中。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形成“领导主抓、部门统筹、系部落实、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指导和服务,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多次召开就业专题研讨会,及时分析形势,把招生培养与就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每周的联席会议都要及时通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做到早部署、早行动,层层抓落实,责任到个人。
学院领导走访合作单位、校友,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全方位协调和指导就业工作。
2、全院教师齐动员,力促学生就业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组织参加学院就业形势分析会、就业工作推进会、毕业生代表座谈会等,认真动员全员教师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毕业生就业。学生工作(就业与指导)处定期举办就业创业专题讲座与就业指导,并指定一名专职辅导员为就业专干。通过建立“学院统筹规划,学生工作处协调组织,全院教师联系推荐”的多维就业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全院上下形成一股合力,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个性化指导,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立足现状,不等不靠,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方法,在“精”、“准”上下功夫,通过精准组织、精准服务、精准指导、精准对接,使就业工作焕发勃勃生机。
1、精准指导:让毕业生更加了解市场
利用各种渠道与毕业生分析解读就业形势,分析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针对性。针对期望就业的毕业生,定期召开专场宣讲会、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对于考研与考公务员的毕业生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讲座、培训,让学生加深了解考研和考公务员的相关政策要求和复习技巧。
2、精准对接:提升就业的成功率
不断开拓实践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合作,做好毕业生就业精准对接。通过认真总结与用人单位的交流经验,主动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发展方向,介绍学院毕业生基本情况,针对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合作办学等事项进行了交流。同时,综合学生求职意愿、帮助用人单位做好毕业生的前期筛选工作,提升用人单位招聘的实效性。近年来,经过学院与企业的精准对接,已经建立30多个大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实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满意。
3、精准服务:创建优质服务平台
构建就业信息精准送达的媒体平台。为提高就业工作效率,满足毕业生迫切获取就业信息的需要,整合就业政策、职位信息、活动信息、就业指导信息、就业统计信息等各方就业信息资源,依托学院网站、学院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媒体,打通与毕业生传递信息的主渠道,依据毕业生的求职意向给毕业生推送岗位、政策和指导信息,以及为招聘单位提供就业信息,从而满足毕业生全方位的就业需要。
三、贴心服务,有针对性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
1、积极开展分类指导
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帮扶,通过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岗位推荐等不同措施,解决毕业生的实际困难,帮助其实现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让毕业生感受到了学院的关爱,促进了就业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2、建立毕业生帮扶制度
成立了就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帮扶工作台账,着力开展指导帮扶工作。及早锁定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实现有针对性的提前干预,尤其特别关注那些在地域、社会资源、个人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多个方面处于弱势的大学生。一方面,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谈话,通过谈话来关心并指导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为就业困难大学生提供定向的实习岗位和专项的就业培训,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提高求职技能,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效促进就业困难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3、积极做好求职创业补贴申请工作
对2022届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有就业愿望并积极求职创业的城乡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发放求职补贴每人1500元。积极发动组织毕业生认真填写申报材料、审核资料,最终有52名毕业生成功申领了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的针对性和竞争力
1、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细致全面的工作调研,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实施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三个课堂有效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
2、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各个专业组织开展针对本专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大赛,设计组织各类开放式专业竞赛,用相对完整的具体任务驱动学生,使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更加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第四部分 就业工作存在的不足与努力方向
一、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尤其就业定位、择业心态等方面的具体指导较为薄弱。部分毕业生一出校门面临激烈的竞争形势不知所措。有的对自身期望值过高,在择业期间徘徊犹豫,高不成低不就,从而错失就业良机;有的盲目追求高收入,对就业信息缺乏鉴别力,以致陷入被动境地;有的则自信心不足,有机会不敢去尝试,稍遇挫折便灰心丧气,因此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在参加用人单位面试时不懂得应变技巧,不能在短时间内展示出自己的优势,从而增加就业难度,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及定位不正确。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对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方面需进一步加强。随着就业工作的复杂化,对就业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要求就业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就业需求,更好地配合学校、毕业生来完成就业工作。由于就业工作涉及政策面广、政策性强,对象灵活,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但当前就业工作虽有专人负责,但他们往往又身兼其他事务性工作,精力被分散,所以巩固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和提高其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基本结束,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即将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多元化,毕业生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将202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推上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