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性质与作用: |
体育的传播伴随着体育的大众化、产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体育传播学是以体育的传播现象与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它包括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传播媒介在某个社会展开的体育文化信息的交流、互动和沟通。本学科最主要的作用是:满足身心愉悦的求;满足人际交流的要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传承体育文化;提供体育生存环境的监控;整合社会促进社会文明;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
我院体育新闻专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课程体系、内容、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现代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了体育、实践中的传播问题,从而为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体育报道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运用体育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及研究成果,来指导、评估、推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活动,为运动员、教练员处理好与裁判、体育官员的关系提供建议和意见,为塑造体育组织的形象、解决公关关系危机提供理论帮助等等。
|
课程设计的理念: |
体育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职岗位主要是从事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文化的宣传、报导等工作,主要完成传承体育文化,监控体育生存环境,引导大众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等任务。结合本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情况,体育传播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以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课程整体结构为基础,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同时建立能激励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办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重点,以体育新闻专业课程建设方案为依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等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的课程建设,达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为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体育新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2、课程实施应成为了解体育传播规律、探索自我、探索职业特点、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本门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本门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现场实际,能反映新思路、新设备、新技术的课程资源。
|
课程设计思路: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体育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并运用体育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指导体育传播的实践;熟悉体育传播学的性质、规律和功能作用,拓展学生的思路;了解体育传播学国内外研究状况,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从社会“信息流动”这一宏观理论的认识高度上更深刻地理解体育传播的各种现象、本质、规律和把握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趋向,更好地培养学生具有信息观念、全球观念、创新观念和比较宽厚的知识基础以及自觉学习、积累、创新体育传播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当代大众传播和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如何处理好信息体育传播中各个要素的关系,提高体育传播的效果,如何正确、全面认识大众传播与信息传播的的正面功能和负面功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体育传播的性质、原则、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体育传播的实践和研究活动。
|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现代体育与大众传媒相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探索体育信息传递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作为体育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体育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科学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指导体育传播的实践。具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组织与安排如下表:
|
教学内容 | 理论课学时 | 实践课学时 |
绪论 | 2 | |
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 6 | |
第二章 体育传播与平面媒体 | 6 | 2 |
第三章 体育传播与电子媒体 | 8 | 2 |
第四章 体育传播与网络媒体 | 6 | 2 |
第五章 体育传播环境 | 6 | |
第六章 体育传播心理 | 6 | |
第七章 体育传播的效果与测量 | 6 | 2 |
第八章 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的策划 | 6 | 2 |
第九章 体育传播的把关于导向 | 4 | |
第十章 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要求 | 4 | 2 |
总学时(72) | 60 | 12 |
|
考核与评定: |
考核方法 | 评分标准 | 评分标准(百分比) |
| | |
理论考试(闭卷) | 100分 | 70% |
实践考试 | 100分 | 20% |
课堂讨论、平时考勤 | 100分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