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负责人 |
范洪伟:男,1970年1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澳大利亚TAA培训师,中文速记考评员。
教学与技术专长是运动生理学、解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 1996年7月-至今在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工作,先后任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社体系基础部副主任、教务处教学管理科科长。曾参与五个区级以上教研和科研项目,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自编学院《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教材一部,参编高职高专“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运动生理学》一部。撰写的教学科研论文获“三等奖”两次。先后两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优秀奖”,获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一次。参加工作十五年期间,先后八次评为学院“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
教学团队 |
程琳:女,1959年1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士,副教授,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教学与技术专长是运动解剖学、生理学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1983年9月—至今 在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担任运动解剖、运动生理教学,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十余篇。2005年获学院考核“优秀等次”;2005年获全区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论文三等奖;2004年获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
乔润来:男,1960年4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士,副教授,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教学与技术专长是运动医学、生理学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1983年至今在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担任运动医学、体育保健教学工作。曾担任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社会体育系副主任、实习实训中心主任等职,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自治区体育局科研课题两项。1997年获全国优秀运动队先进文化教师;2002年获全国优秀运动队先进教育工作者; 2005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师德先进个人;多次评为学院“优秀教师”。
|
乌云格日勒:女,1965年9月出生,高级讲师,大学本科,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教学与技术专长是运动解剖、生理学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1987年至今在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担任教师,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十余篇,多次评为学院“优秀教师”。
|
呼德尔朝鲁: 男,1980年11月,讲师,硕士研究生,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教学与技术专长是运动医学、保健学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2003年8月至今 在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担任运动医学教学工作,2004年至今 担任解剖、生理实验室管理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高燕平: 女,1985年2月出生,医学学士,助教,执业医师,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教学与技术专长是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理论教案与实验实训,完善运动生理学多媒体课件。2013年11月至今在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担任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工作。
|
李季玄: 女,1994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士。教学与技术专长是体育保健学、人体科学理论教案与实验实训,2020年5月-至今担任人体科学教师。
|
课程组情况说明 |
课程组学历情况:课程组教师 5人,硕士学位教师2人,本科3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40%。
|
课程组年龄结构:50岁以上2人,占20%;35-50岁2人,占20%;35岁以下1人,占20%均年龄43。
|
课程组师资配置:课程组十分重视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合理配备,理论课教师以高级教师授课为主,高级教师授课率80%。要求所有高级职称教师均参加一定量实验课教学,实验教师与学生比例合理,比例为1:30。
|
课程组教师情况:课程组主讲教师均是长期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教学效果好,历年来年终考核成绩均为优良,并获得同行和学生的好评。 团队有较好的学历和年龄结构,从事运动生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都具有课件制作和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能力,老中青结合,有较好的学术年龄梯队结构,教学团队中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运动生理学》课程是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一门很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教学质量对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近五年来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1、 教学文件建设:组织编写了《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
2、 课题研究:2009年,组织教研室教师对《运动生理学》课程建设进行规划,现已完成“骨骼肌机能”一章教改项目,着重对循环机能、呼吸机能课程的学习指导、习题库等方面进行了建设。
3、 考试形式:已建立《运动生理学》试卷库,实行考教分离。
4、 课堂教学:组织任课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对讲稿和教案进行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一些典型的教案和范例;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 辅导教师培养:建立了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制度,培养青年教师担任授课与辅导工作。
6、 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新规范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加强课程设计指导制度。
7、 课件制作:加强多媒体教学的措施,目前完成了完整的《运动生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新教师进校后,除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基本理论培训外,由教研室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负责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工作。新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课学习后,经过试讲方能承担课程教学工作。教研室制定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并且按计划认真执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计划包括:
(1)、有计划按比例创造条件派中青年教师学习或进修,配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并有督促、检查和总结。
(2)、有完善的“预讲”制度,青年教师上讲台前均需进行预讲,方能上岗。
(3)、在职教师继续深造是培养师资卓有成效的捷径,这一方法可改变师资的学历结构,又可留住人才,并对未来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社会体育系鼓励 中青年教师攻读更高学位。
(4)、要求参加各种科研讲座、科学实验,提高科研水平,每学期进行一次业务考核。
(5)、鼓励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英语、计算机、专业技术学习班等)。
(6)、为青年教师选好辅导老师,选择资深老教师为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这些老教师对年青师资进行业务指导,负责教学质量的监控、传授授课的经验。通过这些老教师的传、帮、带和示范表率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功底。也为奠定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德才兼备的教师风范建立良好氛围。
培养效果:如此经过3-5年的培养,这些年青师资就会成为本岗位的支柱人才。使他们具有了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人体科学知识,从而逐渐成为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驾驭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引导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通才与精品的教师。 此外学校建立完善的听课制度,教学督导组听课制度、系主任听课制度、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教师之间听课制度(见教学管理文件),以及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讨和培训,使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评价和教学督导组评价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评价分达到优秀。
|